茶。風土。靜心

出生懂事之後,只知道台灣的烏龍茶很有名,或是老人茶,還有爸媽很喜歡高山茶,這是我在十三歲出國之後,對台灣茶僅存的認知。

還在紐約準備搬回台灣的一兩年前,我在IG上看到了許多台灣茶人的茶會與陶藝家的茶器,我驚喜著許多年輕人的投入,很欣賞所有與茶相關恬靜的美,因此回台灣之前,我就追蹤了許多人。回到台灣之後,看到了許多陶藝家的茶具展,徹底被驚艷。原來在台灣,茶不只是老人茶,不只是烏龍茶,還有這麼美的器物、職人、文化。

參加幾個茶會之後,我開始認真的考慮習茶。再進階看了一些書,理解台灣有六大茶類,不只有烏龍茶高山茶之後,我更想品嚐從台灣的各個角落種植製作的茶。我希望瞭解不同的風土,會帶給茶葉如何不同的風味。每個茶園裡泥土中的養分,雨水的多寡,陽光的陰烈,海拔的高低,茶人們給予的照顧,製茶人們處理茶葉的方式,都會影響茶湯的味道,進而影響到喝茶的我們的身體感受。這些細節,讓我不禁問自己,茶的風土和葡萄酒、咖啡豆,或是可可豆不都是相同的嗎?茶是台灣重要的產物之一,我雖然沒有喜愛過老人茶,但我熱愛研究每個地方的風土及農產文化,所以能對茶有更深的理解,就葉可以讓我和我出生的這片土地連結更深。

去年十二月,我開始認真的透過線上課程學茶,從初階到初進階。到這個月,我不曾間斷的學習剛好一整年了。一開始我連如何好好的將一把紫砂壺,一把燒水壺,舉重若輕舉輕若重的捏起提起都不會。我不懂如何置茶,不懂每一種茶需要的水溫,不懂如何出湯,不懂不同的壺不同的水不同的杯會如何影響茶的風味。但靠著老師的細心教導,我第一次在家裡好好的泡出我從沒喝過的茶湯風味之後,我意識到習茶如廚藝一般,是能讓我好好保留在生活裡,隨時精進,練習,並好好陪伴我一輩子的技能。因此,我打開雷達開始從各方面學習茶的一切。

除了參加茶會,我也開始研究器物的材質,大小,用法,開始注意水質。從前輩那裡學習了鑄鐵壺的養護法,看到價值不斐卻能改善水質的老銀壺,也慢慢的試了更多的茶,大陸的茶,外國的茶。原來製作方式,儲存方式的不同,都會改變入喉的那一口。學茶一年,我其實還是一個剛踏入門的習茶者,喝過的茶品也還不多。但每一次的泡茶過程,我都能感受到茶湯與自身的連結。我心浮氣躁的時候泡出來的茶一定非常難入口。只有我心靜下來了,呼吸搭配著我手中的動作,我才泡得好一壺茶。開始習茶之後,我非常明顯的察覺我從紐約帶回來的浮躁習性漸漸消失,所以我花了更多時間練習。

慢慢的,我學會了起炭燒水,簡單的佈置茶席,依照心情選茶,一次次的煮沸水,一次次的注水出湯,好好的讓一泡茶陪伴我四十五分鐘到一個小時。這是我陪伴自己的時間,只屬於我。也是我觀察自己,靜心的方法。我和思先生分享我泡的茶,雖然他不懂,但他喜歡我泡的茶,這就足夠。他看我開始帶著茶具一起去我們每一趟小旅行,和我一起享受著,他說他喜歡茶葉展開時的香氣。

我感受自己習茶後內在的改變,感謝著回到島嶼上認識的所有茶人及職人。不管我之後的家在哪裡,茶都協助我和這片土地重新建立起更深厚的連結。而最重要的是,習茶讓我內心回復了平靜,讓我回歸成我自己。